经济晚报:[健康生活 07版]《哪吒2》深藏着哪些青少年心理健康密码
党总支:第一党总支 科室:临床心理科 作者:唐秋萍 时间:2025-02-14 点击数:
《哪吒2》深藏着哪些青少年心理健康密码
临床心理科医学专家解析哪吒的反骨、叛逆性格
近来热映并荣登中国电影史票房冠军的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,俘获无数影迷的心。除了震撼的画面、感人的情节,哪吒从顶着黑眼圈、满身反骨的问题儿童,到舍身救陈塘关、打破出身决定论的少年英雄,李靖夫妇的育儿历程让无数家长带着孩子:一遍看热闹,二遍看特效,三遍悟到亲子沟通之道。
《哪吒2》究竟深藏着哪些青少年心理健康密码?随着新学期开启,它又将为家长提供哪些育儿智慧与启示?记者采访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学博士、主任医师唐秋萍教授。
14h 哪吒.jpg
哪吒的叛逆,其实是想获得关注的信号
《哪吒2》中,丸子头、黑眼圈、鲨鱼齿、吊儿郎当的哪吒,十足一个世俗眼中的“熊孩子”,他带着一身反骨,闯出各种各样的祸事,让父母心力交瘁。唐秋萍表示,哪吒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叛逆行为,事实上是一种想获得关注的信号。
一般来说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2—3岁时的“宝宝叛逆期”、6—8岁时的“儿童叛逆期”、12—18岁时的“青春叛逆期”三个阶段。其中,青春期是孩子叛逆行为最显著的时期,也是最让家长头疼的时期。
在临床心理科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中,很大部分病例与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及家长教育之间的冲突有关。青春期阶段的孩子,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常会有与之前阶段不一样的表现,如“不听话”“爱顶嘴”“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”等。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着升学、人际关系方面的巨大压力。
碰到孩子的叛逆,家长该怎么办?唐秋萍表示:首先,家长应感到欣慰,孩子成长了,进入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;其次,父母教育方式该适时调整,应多花些时间和耐心倾听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,而不是一味教导和控制,要学会向孩子“示弱”,尊重孩子的自主权,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,不要干涉、侵入太多,同时建立明确的边界,确保家庭规则的执行。
哪吒是“坏孩子”?要放下“完美孩子”的执念
哪吒一出生,就被贴上“魔丸”的标签,注定要遭受天劫。然而,李靖夫妇没有选择逃避和放弃,而是倾尽全力去爱他、保护他。李靖夫妇的育儿经历告诉大家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都有其优缺点,父母要放下对“完美孩子”的执念,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。
唐秋萍表示,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孩子被贴上各种标签。家长或老师会按照学习成绩或者其他行为,将孩子划分为“好学生”“差等生”,这是不合适也不应该的。贴上“坏孩子”标签的孩子,可能感到自己被否定,进而自暴自弃。贴上“好孩子”标签的孩子,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认可,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。
给孩子贴标签,容易忽视事情的复杂性,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简单地用“好”或“坏”评价孩子,忽略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复杂背景,往往会导致对孩子行为的片面理解。唐秋萍表示,更合理的做法是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,用爱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,并提供适当的引导,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
哪吒内心孤独焦虑?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
李靖夫妇忙于公务,忽略了与哪吒的情感交流,导致孩子内心孤独、焦虑,这提醒我们,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,倾听孩子的心声。
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和焦虑,唐秋萍建议:家长或老师态度要诚恳,要花时间倾听孩子有何焦虑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其想法和感受。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,分析原因,跟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找到解决方法。在帮助孩子的同时,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,真正地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真挚、信任,以及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一切。
哪吒认同感得不到满足?鼓励和支持孩子“试错”
哪吒渴望被周围人认可,又害怕自己的力量会伤害别人,从而陷入了“我是谁”的自我认同危机之中。
唐秋萍解释,自我认同感,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理解,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、行为和与他人的关系。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,通常能理性看待自己的优点、缺点,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。相反,自我认同感弱的孩子,容易感到迷茫、焦虑,并常常对外界反馈过度敏感,甚至在面临压力时可能引发负面情绪。
唐秋萍表示,孩子的认同感得不到满足时,社会和家庭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其化解。首先,帮助孩子分析缺乏自我认同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并针对原因做出相应调整;其次,放下“完美人设”,鼓励和支持孩子“试错”,尝试新生事物,即使最终失败,也让其明白失败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;此外,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决策,如选择兴趣班等。
(据《长沙晚报》)
二审: 宋楚乔
分享到: